《歌手2024》背后的纷争:岂止是“华语乐坛”的挑战?

来源:人气:0更新:2024-05-24 19:52:09

近期,《歌手2024》节目中外国歌手的出色表现引发了中国网友的广泛讨论。这一讨论源于两位外国歌手的卓越唱功,相较之下,国内音乐人的表现则显得逊色。

这一现象的背后,反映出华语乐坛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:走心、情感丰富的歌手备受欢迎,而纯粹以唱功见长的歌手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。

对于那些热衷于欧美乐坛的乐迷而言,他们同样会感受到纯歌手在欧美乐坛的艰难处境。

而参加《歌手》节目的这两位外国歌手,其中一位是已在网络音乐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新晋红人,而另一位则是歌艺出众但个人知名度相对较低的技术型歌手。

现在欧美乐坛最火的也是以泰勒斯威夫特那种会创作,唱功一般的走心创作歌手为主。

实际上,如果你稍稍了解现在流行音乐的话,便会发现现在全世界乐坛都在走下坡路。

一是在创作上面远没有以前繁荣,全是走心的,打动人的歌曲为主了。

二是那种拼唱功,炫技的歌手也都不太受到待见。

在音乐创作的领域,人类的发展轨迹宛如一张精心编织的蜘蛛网。过去石器时代的野人在雨夜中敲击石壁,为这张网铺设了最初的基石。随后,那些在音乐领域打破界限的先驱者们,则像建筑师一样,构建并延伸出了一根根主干的辐线。

在当前的音乐创作中,虽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创新和尝试,但最为困难且挑战性的,无疑是寻找全新的方向,从网的某个角落出发,开辟出一根前所未有的新主干。值得注意的是,当今的音乐界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,像爵士、说唱、蓝调、摇滚、R&B等经典“音乐风格”已被充分开发,新风格的出现速度相较于过去的黄金时代已有所减缓。

而后便是基于已有的方向,做出自己的作品。即从已有的辐线(主干)上分支出自己的螺旋线(旁支)。就像现在的流行音乐,如果你定一个情绪,定一个风格,哪怕定一个主题,都能翻出无数作品。

形象的说,就是在这些位置,蜘蛛网的螺旋线正在越来越密。

人工智能在当前的应用中,主要基于既定规律来生成特定的音乐作品。在这张象征着音乐发展历程的蜘蛛网上,尽管人工智能难以独自开拓全新的主干——这一点我深信不疑,因为人类的创造力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
然而,一旦给定了主干,即明确了音乐创作的某种风格或领域,人工智能便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,基于这些主干生产出丰富多样的作品。在这个特定的范围内,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的结合将占据主导地位。

AI确实不能取代人脑,但不是任何与人脑相关的工作都是AI难以涉及的。

音乐的黄金时代不会回来了,但未来的事,谁知道呢?说不定哪天我们突然发现,音乐这张大网的某处一直漏着风。

又或者不妨反思一下,音乐或许正在经历一场变革。我依旧认为文化不是一种受到物质冲击就会萎缩的内容。

人文是具有弹性的,人文越被压缩,需求就越大,动力也就越大,于是希望也就越大。

音乐在未来或许会以一些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方式复苏,就像过去的人们无法想象虚拟直播,那会是另一个时代。

比如我们觉得衰落得不行的华语乐坛,它反而在新时代迎来了最大的机遇。

实际上,华语乐坛的演变过程有其内在的逻辑。以往,由于市场相对封闭,华语乐坛的发展相对滞后,这使得一些所谓的“前辈”仅凭几首平庸之作便能立足。

然而,随着时代的变迁,普通人有了更多的机会进入这个领域,这导致了竞争加剧,使得那些曾经能轻易凭借“平均歌”生存的“精英”们感受到了压力。

与此同时,我们必须认识到,华语乐坛并非一成不变。尽管在过去三十年中,以海来阿木、杨丞琳、汪苏泷、那英等为代表的“港台芭乐”风格在主流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,但音乐风格的多样性也在逐渐增加。

这反映了一个事实:华语乐坛正在逐渐走向多元化,给予不同风格和背景的音乐人更多的发展空间。

如果再过三十年还是不会变的,那么华语乐坛大概就完蛋了。

因为这才是中国大众,日常消费的内容,以及消费的关键点,是旋律好听,是歌词,是传唱度,是朗朗上口,是:“某某某有几首歌曲火出圈了啊。”

从华语乐坛整体情况来说,音乐风格,编曲和旋律的套路一直没有怎么变过,但歌词的"网感"是一直在变的。

华语乐坛完蛋的是流行音乐,但是小众音乐人,独立音乐制作人又很难有出路。

能写这种歌的人数不胜数,但是能坚持做音乐的人却很少。

这个问题是不是也挺像歌手的情况,会唱的就是炫技没有感情,歌曲就是要走心,感动。

中国听众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看重利益了,在国内的很多东西艺术界,学术界,乃至中国足球,都是没有文化氛围的,在国内父母只会想着你要如何去赚更多的钱,过上好日子,大家也越来越没有个性了。

在这样一个利益驱动的环境中,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故事:才华横溢的音乐人因缺乏资源支持而被埋没,即便他们未被遗忘,其作品也可能因缺乏推广而无法广泛传播。

谈及小众音乐,尽管它们原本只吸引特定群体,但一旦受到资本的青睐并包装推向市场,往往会面临商业化的命运。而“小众”这一特性,往往成为资本眼中吸引大众眼球的卖点。

音乐,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原始的艺术形式,如今却被各种规则和市场策略所束缚,然而这些被束缚的音乐,本质上却拥有着流行音乐的潜力。

其实,我觉得没有必要纠结什么流行音乐终结不终结的,如果最后得出的结论是“流行歌”的类型已经接近穷尽了,那不就意味着“流行”这种本来就在风格上限定了的东西,已经被消灭了?

流行音乐死了,但是属于每个个体的充满个性的音乐到来了。


在谈论唱功卓越的歌手时,我始终坚信,音乐的真正活力在于现场演绎。现场音乐以人为载体,赋予每一首歌独特的生命力。同一首歌曲,在100个不同的现场,便会呈现出100个独特的声音波纹。这些声音波纹的差异,源自于演绎者当时的心境、情绪等众多变量。

与录音制品相比,现场音乐那种浑然天成且独一无二的感觉,才是真正的声音艺术。因此,我诚挚地呼吁大家更加关注现场音乐,并鼓励大众积极探寻和体验现场的魅力。

尽管全球乐坛面临挑战,但在我看来,华语乐坛却正迎来崭新的开始。

Copyright © 2008-2024